79年老舖茶飯香
2007/10/06 13:21:16
報道●吳梅珍 攝影●戴甄琳
“我們都是吃粗食長大的”……這一句話,適于什麼年代的人?但我想,最起碼70年代前的人,對這一句話都心有戚戚,對這些食物都有滿腦子的懷念。但是,粗糙,但又美味的食物哪裡找呢?
我在吉隆坡隨便逛逛就找到兩間,若你知道第三間、第四,讓我們在本周,懷念一下,曾經走過的“粗食”歲月。
粗食文化──吃的不僅是食物,還有蘊藏在店裡每一個角落的人情味。
第一次接觸,連它的名字都還不懂,只是吃了一片同事打包回來的牛油蛋糕,那股濃濃的古早味,是記憶中消失了很久的牛油糕味兒……
第二次接觸是,坐在對面與左手邊的兩位嘴饞同事,聊起了鎰記,一個說他的面包肉很棒,一個介紹我說:“店裡有三寶:雞扒、面包肉、加央雞蛋卷” 。
人潮滿滿
第三次接觸,我終于來到鎰記,那是一個星期天,滿滿的人潮,將車往店面口隨便一泊,沖進店說:“我要買牛油蛋糕”。
站在櫃台的白凈男孩,操著英腔的廣東話說:“賣完了!”……啊!才下午3點!
然後,我退求其次說:“那加央雞蛋卷……還有嗎?”還好……剩下不多,但,至少還有……
我將蛋卷帶到一個朋友家,大伙一起分享,朋友甲吃到,即刻的反應是:“很粗糙……”
我原以為……粗糙的定義相等于不好。
我拈起了一大塊,大口一咬,很粗,可是蛋味十足,彈性又好,咬下去好像一塊海棉,吃到餡心,加央味盡現,一點點甜甜及微沁的咸味,若不是少了脆脆的卡卡卡,還錯以為在吃雞蛋卷呢!
座無虛席
第四次的接觸……是採訪。鎰記處于繁忙公路,店前沒有泊車位,右手邊的小巷有市政局劃的泊車位,惟巷前明顯橫掛著“不能通行”的牌示,我 把車子向前駛去,數秒就看到一個停車場,小小的空間要容納過多的車輛,車子堵車子,然後,車主要把鎖匙交托給停車場負責人,如此“交心”的動作,說不擔心 是騙人的,我觀察了前一輛車主,看他爽快交匙,然後毫不猶豫往……咦,他也是去鎰記。所以,我尾隨他。
10點的早上,老板李光漢口中比較不忙的時段,店裡依然是座無虛席的。李光漢迎了過來,彼此打了招呼,他往店裡探首尋位,想招呼我們坐下……無席是事實,避免尬尷,我緩緩說:“我們先拍照”……
“未來,還是不變”
採訪過程中,李光漢就像“無腳的小鳥”滿店飛,幾乎每一桌的客人都是他的老朋友,搭肩、寒暄、哈啦。 坐在我旁邊的林來成從80年代“喝”到現在,問他,是什麼東西吸引他,他說:“朋友嘛!”
不只李光漢把客人當朋友,他的兒子,也這麼好客。只見他拖開椅子和客人同坐天南地北!
然後,你永遠分不清,是朋友,還是客人。
老店從1928年存在迄今,79年的歲月,店老了,人老了,東西也殘破了。可是,李光漢說:“這裡的一景一物,從以前就在了,我爸爸的時候是這樣,來到我這一代不變,未來,還是不變。”
“你看……那兩片大鏡子,很多人出高價要買,我都不賣,這些都是古董來的,它們和這間店是如此這般的存在,怎麼可以賣呢?還有那風扇、那個放糕點的櫃子……都是和店共生共存的。”窗外的藍天底下,兩扇斑駁的彩色門窗,破了的窗口,不補上玻璃,讓歲月在它的身上留痕。
海南風的老派飲食店
這家以“海南”風為賣點的老派飲食店,是大馬海南食物的演化史,誠如李光漢所說的,店裡的海南食物不能稱為海南菜,它是Fusion,因為它是綜合了不同的飲食文化的蛻變。
它的食物說的是海南人來到大馬後的一個轉折。譬如從店裡的雞扒、面包肉採用的“Lea & Perrins”醬油,記載了昔日海南人在英國人家庭中掌廚的史事……
鎰記Yut Kee Restaurant
地址:35,Jln Dang Wangi,KL
電話:03-26988108/012-3071208
時間:8am-5pm(周一休息)
華盛頓西式餅家 獅城遊客最愛燒雞蛋糕
茨廠街的這家寄居在咖啡室顯眼處的“華盛頓西式餅家”最著名的就是……燒雞蛋糕。
26年了,現在已鮮少有人賣的燒雞蛋糕,在這裡默默的發光、發熱。華盛頓的燒雞蛋糕已成了很多外坡人來吉隆坡一遊時必定帶走的“手信”。
老板黃良培說:“燒雞蛋糕發源地是隆市一家叫李旺記的酒家,那是因店家常有一些賣剩的雞蛋糕,丟了可惜,卻又不耐收,于是李旺記就將當天賣剩的雞蛋糕烘成蛋糕一樣,延長了食物的壽命。”現在,李旺記這家老招牌餐廳已結業。最老、但依舊在賣雞蛋糕的,華盛頓是其一。
“從前,燒雞蛋糕的作法是,先蒸發烘,我們卻是連‘烘了再烘’,這樣的制法令燒雞蛋糕更耐收,更酥脆。
“燒雞蛋糕的成分說穿了就是雞蛋、面粉、糖和水的結合體,簡單的材料,但是燒出來的效果,卻是讓人頰齒留香。”
這個做法看起來很粗糙、硬實的傳統食物,好像老的咬不動、少的不愛,事實上它卻是祖父母囑咐孫子買,然後,孫子吃著吃著也上了癮的老食品。
“遊客中,光顧我的店的新加坡人最多,有人一買就是上10罐。”
華盛頓西式餅屋(樂安酒店)
地址●113,Jln Petaling,KL
分行●AG13,Jln Megah 37B,Tmn Megah,Cheras,Sel .
電話●012-2996848
時間●10am至6.30pm
留住傳統的德祥餅味
2007/10/06 13:21:02
食公子
實不相瞞,我不是餅幹迷。尤其是在花多亂眼的廣告中,有點被嚇怕。
直到在德祥餅廠和蘇德祥一起試吃餅幹開始,才驚覺幾乎被大人遺忘的餅幹風味,哇,竟然遠遠超過一直以來餅幹給我的印象。
有時候會想:以前吃過,所謂一試難忘的餅味,到我七老八十時,還有沒有力氣跟青年清楚講述那番滋味,他又是否明白,我所說的體驗,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味道。
“德祥”,是昔加末以生產傳統糕餅為主和最大的一家食品廠,地方不好找,要先經過登雅新村。
廠房乾凈寬敞,糕餅是應有盡有,來這裡的大多數是慕名的客人,買手信送朋友。久了,都成為他的忠實擁躉,幫他免費賣廣告。正因為牌子特別,吸引了不少商家認購,就連電視台、報章也來做報導,這是對傳統餅食有心有力的傳承。
工人由□房拖出制成品
這些從□房拉出來的制成品之所以標青,當歸功于創辦人蘇德祥,從小就接觸餅幹的制作,之後,才和哥哥蘇德川合資,由一間小型餅家,發展到今日內銷全國,並進軍國際的廠家。在購買時,一定要認清‘TSF’及‘PMN’這兩個流行海外的商品。
朱古力曲奇餅
同樣受歡迎的朱古力曲奇餅,在肚子餓時,只要輕輕掰開,軟心可可即刻從中間流出。用來送奶茶或咖啡,就像外國的卡布奇諾加一塊曲奇餅幹,吃得高貴。
貨品樣版
一家餅幹廠,當中的懷舊糕餅就超出一百種,隨口念就有貢糖、花生餅、綠豆餅、鳳梨酥、七彩米果等等,而且符合回教徒食用規格。可以讓你吃出小時候的味道。
機器
這裡的餅幹每天新鮮出爐,就連切割,也是用機器使它尺寸合格。雖然豆沙切條是以前的口感,但那把專門切割的刀,卻只有現今才看得到。
芋頭酥
提到“德祥”的糕餅,芋頭酥和耳朵餅就是兩塊響當當的紅牌子。如果你想散買或代理,可在各款產品中,找出你喜歡的,就連你想要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,也可要求德祥為你提供顧客品牌包裝服務,為自己添貨應市。
地址:德祥食品工業有限公司(提供顧客品牌包裝服務)
Teck Seong Food Industries Sdn Bhd
Lot 1538, Jln Loji Air, Kampung Tengah,85000 Segamat, Johor.
電話:07-9313104,019-7587399
新加坡的叻沙 Singapore Laksa
2007/10/06 13:21:01
蔡瀾
叻沙沒有螄蚶,已不合格。任意再洒上舂碎的黃瓜,這碗叻沙才能叫正宗的。
叻沙(Laksa)這個名字其實來自波斯語中的“Lakhsha”,指潤滑的面條。
傳到亞洲,又經新加坡的娘惹與□□改良。代表作出自加東地區,從前新加坡有一家叫Roxy的戲院,旁邊有數攤熟食檔,賣叻沙的大排長龍。這家店消失了,但是這個地區出現了好幾家,都自稱是加東叻沙老祖宗,我們可以按照他們的做法來研究這道菜。
首先要煮一個濃湯,就有兩種做法,一是把材料用石臼舂碎,一是放進攪拌機,加水,打出糊狀的醬。我們還是採取前者,因為用了攪拌機,像芫荽籽那種小粒的香料就打不碎,失去了原味。
材料計有蝦米、蝦膏、蒜蓉、石栗果、辣椒、南姜、黃姜、幹(紅頭)、鹽、糖、芫荽籽和切成細絲的香茅(只用白色部分,舂碎備用)。
鍋中需下椰油
鍋中下椰油,把大量的幹爆香,(這個過程很重要,南洋食品很多都要靠幹的香味),然後就可以把舂好的材料放進去爆它一爆。很多名店都把材 料放進一個布包,怕秘方被偷去,其實來來去去,不過這幾樣,份量怎麼配才是最重要,得全靠經驗,試了幾次自然掌握,而且每一個人的口味又不同。
爆香了材料後就可以下水去煮一個湯底了,但這湯只完成了一半,最要緊的是後來再下的椰漿。
另一廂,將粗米粉灼至七八成熟,這種粗米粉很難找,用瀨粉來代替並非不可,只是一點一滴,代替了又代替,就會走樣。
舖在粉上的食材有:半個雞蛋、雞肉、中蝦切半、燙熟的豆芽、豆腐幹、豆卜、魚餅片等。
椰漿記得不能滾
把椰漿倒入湯底中,千萬千萬要記得的是不能滾,一滾椰油就從椰漿中跑出來,味道就怪了。
看到湯開始要發泡時,放下粗米粉,再等有滾的趨勢,把魚餅片、豆腐幹、豆卜、雞肉和中蝦燙它一燙。這時也要燙叻沙的一半靈魂,那就是新鮮的螄蚶了,如果一碗叻沙沒有螄蚶,已不合格。之後撈粉入碗,舖上食材,再淋湯。
最後一個步驟,是把叻沙的另外一半靈魂,舂碎的新鮮叻沙葉Kesum Leaves放在碗邊。叻沙葉的味道不是人人受得了,可以任意加減,另外任意加減一匙量的南洋辣醬Sambel,用蝦米和蝦膏制成,還有一點點舂碎的黃瓜。
以上步驟和食材,少一樣都不行。這碗叻沙,才能叫正宗叻沙。
碩士賣叉燒
2007/09/01 14:22:26
●報道:吳梅珍/攝影:馮慧薇
“芙蓉馳名美食店”……?!和叉燒?誰會把它聯想在一起?招牌上的美麗的誤會,害了老板、苦了食客,拐了一個大彎回頭才找到正主兒。
老板Bill Khoon說:“我原以為靠我的叉燒和客家面,只要3個月就可以賺大錢了!”事實卻是……“守了兩年,才將之前的虧損給填補。”
熬了兩年,Bill Khoon終于靠叉燒突圍。他用英語說:“Well-Known But Not Famous (小有名氣,但還談不上馳名)”來形容他的叉燒界地位。
Bill寧做叉燒王
店裡的叉燒,從年前的5公斤都賣不出的慘淡凄涼,拓展到如今一天叉燒量30公斤,成績算是差強人意。
Bill的叉燒“靚”的口碑傳開,客人多了,還有人慕名前來求藝。
Bill透露,他是向一位香港師傅拜師學藝的,若非親戚遊說、還付了一萬令吉的學費,師傅豈會將功夫傳授呢?
因是秘方,Bill也只是簡單說明,他的叉燒配方有:糖、黑曬油及少許的酒。但,入口即溶的秘訣功夫就全在燒工及火候掌握。“有時,炭商交來的炭素質不理想,也會影響到叉燒的效果。
“選肉也很重要,我大都用花肉。叉燒最好吃是半肥瘦,但有些客人愛吃瘦的,所以,我都是半肥瘦及瘦肉用量各半,但,瘦肉怎樣燒都燒不出肥肉的油潤及肥美。”
●芙蓉馳名美食店
(Famous Seremban Favourites Restaurant)
●80-1,Jln PJU 1/3B,Sunway Mas Commercial,PJ.
●017-2798582
●7.30am至4.30pm(周二休息)
哎喲!長長的叉燒
人家的叉燒都是短短的。偏偏明記的叉燒就長過人,還要一串擠得密密麻麻,拿在手裡沉甸甸的,69歲的董良立老伯伯只是舉起拿高給攝影拍照,手臂都給谷出一只“小老鼠”。看起來就很重。董良立說:……從前,也是短短的,只是後來供不應求,只好加長了。
明記的叉燒,紅到只要問:“亞羅街叉燒”,叉燒之友都會“哦!”。
午餐時間,人潮已攻陷了這棟古色古香的英式建築,設在外圍的二個檔口站著的人已埋頭不斷的斬切。跨過窄小門框,穿過中庭、走進廚房,董良立已著手準備明天的用肉,他將五花肉的多余肥肉切下,丟掉,還有瘦肉、半肥瘦,還有所謂的“乒乓球板骨”做了區分。
邊切肉,他兼看顧爐裡燒得正熾的叉燒,打開爐蓋。“我一天燒兩輪,八點多開始燒,十點多就上架賣了。現在這已是第二輪燒了!”
叉燒3度抹身淋浴
只見他很吃力地從爐裡拿起一串叉燒放進裝著醬料的大銅盤,再蹲下身,用一個小碗勺起醬料對叉燒串進行“抹身淋浴”,直到整串肉條都均勻受醬,再將它放回爐裡回燒,類似動作,每一輪起火燒肉時都要重復3次。
“有些人會在叉燒調制醬裡加酒、蜜蜂、蒜頭、南乳。我的叉燒都沒有這麼配料,主要材料就是白糖和黑醬油。所以燒出來的叉燒呈銅色澤。”
“很多人愛我的叉燒,因吃在口裡,沒有肥膩感,不會‘哎喲!肥豬肉啊’!”
叉燒秘訣傾囊相授
明記最近在莎阿南的HICOM-Glenmarie開了第二家分店,負責人是女兒和女婿,董伯惋惜嘆道:“我都不明白,他們讀這麼多書,幹嘛要做辛苦工呢?有工程師都不做,跟我學做叉燒。我一直勸他們想清楚。”
從前日子窮才會走上這條路的,走了20年的艱苦人生路,雖然人人讚好,可是如果你鑽進廚房看到董伯站著一整天切肉、燒肉,手上傷痕累累的說:“你看,都是燙傷,有些是新添的、有些是舊傷,爐火很熱,每天難免都會燙到、烙到……這樣的辛苦工,偏偏有人要做。”
天下父母心,誰會想要自己的孩子選一條艱苦的路來走,但年輕人已做了選擇,董伯就無限支持,不僅將自己鑽研出來的叉燒秘訣傾囊相授,還將多年來各大媒體專訪的報道放在新店做“廣告”,舊店也幫忙派送A4 Size的新店介紹傳單……
同善路明記叉燒飯
地址:13, Tengkat Tong Shin, K.L.
:20, Jln Pekedai U1/36,HICOM-Glenmarie Industrial Park.
電話:03-21447616/017-6388648
營業時間:11am-3pm(周日休)
在家做餅幹: 媽媽卡利餅 Mama Carrie
2007/09/08 11:50:22
材料:
(A)牛油200克、糖粉110克,鹽少許。
(B)雞蛋1個。
(C)面粉300克,奶粉1湯匙,發粉/12茶匙。
糖霜面飾:
蛋白1個、糖粉180克。
做法:
1.將(A)稍微打發,然後加入(B)攪拌至光滑。
2.加入已篩勻的(C),混合拌勻。
3.將它放入冰箱冷藏1小時或至凝固。
4.將粉團拿出,放在兩片塑膠紙中間,□薄至5毫米厚。
5.用5厘米寬的圓形切模將它切開,放入塗油烘盤。
6.以170℃的爐溫烘20分鐘或至金黃色。
7.冷卻後將糖霜擠在餅面,用竹簽沾上少許溶化巧克力拉成雲石線條,擱置30分鐘。
8.以150℃的爐溫烘19分鐘即成。
貼士
有糖霜的餅,如果烘得太久或爐火太大,會令餅脹起來。
爽口彈牙 叉燒皇
2007/09/08 11:50:22
肥而不膩的叉燒總是讓人垂涎。先聞到一股香噴噴的臘蜜香,稠濃叉燒汁的叉燒躺在碟子裡,叉起小塊,緩緩放入口中,脆中帶汁,入流一品!
位于蒂沙金地花園的“叉燒皇”(Char Siew Bistro),以爽口彈牙的叉燒及皮脆肉香的燒鴨為其招牌佳肴,讓當地喜愛燒臘味者大飽口福!
“叉燒皇”負責人黃靖喜本身超愛燒臘美食,人脈廣見識多的人自然懂吃,他走遍全馬尋找頂級燒臘味,豈料一次機緣巧合下與阿叻師傅相遇,並對阿叻超棒的燒臘功夫讚不絕口,決定攜手合作,在蒂沙金地花園設立首間 “叉燒皇”。
一點也不謙虛的阿叻啜口啤酒說,“叉燒皇”名副其實打的就是叉燒,其次是燒鴨,他是採用家傳秘方及用心烹制出口感一品的燒臘味。
“叉燒皇”每塊叉燒的口感講究一致,其均衡半肥瘦的叉燒帶點焦香卻不甜膩,不會過硬或油膩,完全符合叉燒的美味。
至于燒鴨,阿叻堅持選用新鮮肥美的鴨,烘烤出來的燒鴨香脆鮮嫩,肥而不膩,嚼勁十足,加點汁,三兩下子就只見一碟鴨骨頭了。
叉燒皇Char Siew Bistro
地址: 蒂沙金地花園
營業時間 10.30am-8pm
查詢電話 012-272 8566
廚房小常識: 微波烹飪
2007/09/08 11:50:22
用微波爐烹飪食物,如何讓食物被“微”得更均勻、更健康美味,是很有講究的!
含水量越大的食物,越適合用微波爐加熱,且加熱的時間也越短。因此,在決定食物加熱長短時,應首先考慮食物的含水量。在加熱面包、包子、糕點等含水量少的食物時,也應適量滴洒上一些水。
用微波爐烹煮馬鈴薯、南瓜等帶皮食物,建議先在表面刺若幹小孔,可以使食物內部產生的蒸汽溢出,加快烹飪時間,減少營養流失,食物也更香。
食物體積大小也有影響。小塊食物比大塊食物熱得快,要縮短烹飪時間,最好將食物均勻切成5厘米左右,甚至更小的塊。用這一標準制作一道咖 喱馬鈴薯或咖喱胡蘿卜,只要不到10分鐘就能輕鬆搞定。因為在微波烹飪時,食物1厘米厚的表層,可以吸收微波量的一半,如再增厚1厘米,就再吸收余下的一 半。當食物直徑超過5厘米後,它的中心就要靠熱傳遞來完成,減少微波時間又可防止食物外表烹飪過度。
形狀規則的食物在微波爐裡可以均勻地受熱,但如果形狀不規則的食物,如很多家庭喜歡用微波爐烤雞腿,厚的部位需要長時間加熱,而較窄的 部位加熱時間就不能太長。怎樣才能在相同時間讓食物各個部位都均勻加熱呢?專家建議,烹飪時,較厚的地方應遠離容器盤中心,而較薄的部分應靠近容器盤中 心,在雞腿上最好再劃上幾刀。這樣烤出來的雞腿肯定是外酥裡嫩。